您当前位置:大会首页->媒体聚焦
乡村全面振兴,河北如何发力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发布时间: 2022-3-9 9:19:1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如今,北庄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建设成为“景村一体、红绿一体、旅居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让日子过得更红火。(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赵治海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形势越复杂越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赵治海代表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在他看来,在稳住现有粮食生产的同时,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对谷子等种质资源研究支持力度,选育出在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优质专用等方面有突破性的好品种,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全国人大代表、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春芳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灵寿县车谷砣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一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近年来,车谷砣村通过建设“中国·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2000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陈春芳代表说,产业是增收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面提高产业效益,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认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范社岭委员建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领域,财政支出要优先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合理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遵循“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多元化。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对此深表赞同。

  李志刚代表介绍,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李营村不断推进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居住在绿中的美好愿景。

  他建议,要坚持以农民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了解广大农民的愿望,发挥广大农民的才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一样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李丽华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注重保护好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快补齐农村供水、交通、用能、如厕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丽华代表建议,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要立足农村现状,统筹城乡发展,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推进村庄规划布局分类精准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用化,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动力,让农村既能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又保留自然淳朴的风貌,使走出农村的人愿意回到农村、各类人才愿意到农村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治方能天下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一系列扎实举措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带来的提案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重要法宝。”杨玉成委员谈到,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就是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动不变”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杨玉成委员建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抵押、担保、继承及有偿退出等管理办法,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推广全产业链托管、菜单式多环节托管、专业化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发展涉农企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邯郸市肥乡区残联副主席、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通过深入邯郸、邢台、衡水等地的26个乡镇83个村庄实地调研,发现邯郸市肥乡区探索形成的“1+1+1>3”的“三治融合”新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在他看来,实施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新征程上,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刘卫昌委员建议,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村庄设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站,充分发挥村调解室和人民调解员作用,畅通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的反映渠道。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同时,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塑节俭意识淳朴民风。

责编: 陶影
版权所有:《公民与法治》杂志社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